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

我的老師 ─ 管中閔

近來關於管中閔老師當選台大校長一事,社會各界紛紛擾擾,正反兩方激烈交鋒,對於老師有無涉及利益迴避與疑似論文抄襲的評論層出不窮,在此,我無意重述舊聞或標新立異,所有事實之原委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,而究竟如何評斷,大家心中亦各有所衡量。然我曾身為管老師的碩士班指導學生,在老師身邊學習將近兩年,在這段時間裡我有很多機會從不同的面向去了解老師,因此,我想要在此文中提供一些平常人無法觸及的角度、與無法獲得的第一手資訊,以期讀者除了透過聳動的新聞外,能對老師有更全面的認識。

2015年九月,我第一次見到管中閔先生是在台大博士班的計量經濟學課程,至今我仍對此課程印象極深。先生教學幽默風趣,生氣勃勃,然而授課內容毫不含糊、不馬虎、也絕不譁眾取寵。先生對待學生從不敷衍了事,課堂間、下課後、以及另外與先生約見面的時間,先生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。記得先生那時剛離開政府部門,他打趣的說,之前在政府忙得昏天黑地,沒有足夠的時間奉獻給學生,現今思之有些歉疚。但如今辭去政府一切職務,終於可以有非常充裕的時間好好的「對付」我們。而因為先生對教學的認真與執著,可想而知,修課學生們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。

後來成為管老師的碩士指導學生後,我才開始學習先生為學之法。先生答應收我為指導學生後約我見了第一次面,當時對於研究方向、內容、方法等等事情都擱置不提,而是劈頭先提醒我甚麼叫做「論文抄襲」。我永遠都記得當時教授一反平時幽默輕鬆的神情,語氣嚴肅的告訴我學術論文中,引用文獻的慣例與原則,先生更不斷提醒,即使是一句完全無關緊要的字句,如果想要用在自己的文章裡,也務必要轉化成自己的文字才能寫出。先生說到,許多人會有習慣先把想要引用的部分貼到自己的文章內,等架構完成後再做字句修改,但這方法萬不可取,因為事情一繁,難保不會忘記自己哪些地方是需要修改重寫的。先生就此事再三叮嚀我,強調無論有心無意,涉及論文抄襲都是學者之莫大忌諱。而往後每次見面討論論文,先生總會重提此事。

管老師對於論文的嚴謹與細心更是近於不可思議,記得我剛將我的論文寫成之後,自以為此文別有創見,自信滿滿地拿去給老師指正。然而這初稿乃金玉其外、敗絮其中,不看則已,一看則問題層出不窮。先生從頭改到尾,大從論文架構、行文邏輯、論事角度,小到用字遣詞、語句文法、標點符號,周身是病,無一處能讓先生滿意。管老師把充滿批註的論文還給我,要我修正後再去找他,過了幾個禮拜,當我改完之後第二次再去找老師,老師看完後,又是從頭批到尾並退了回來,如此來回近十次之多,耗時超過半年。而即使論文寫作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柏克萊交換,先生還是會仔細地改完,並且再一面一面的拍照傳給我。先生極其嚴謹,絲毫沒有一點含糊的空間,改到後來,就是一個逗號冒號,一個正體斜體的細節先生都會一一檢視並且修正。我永遠都不會忘記,經過七八次的論文往返後,管老師告訴我,下一個版本不能再容得一絲錯誤,因此只要他再抓到一個錯,就要罰錢,至於罰多少由我決定。我年少無知,因此毫不猶豫地說一百元! 先生立刻笑說這樣我會破產,最後說一個錯酌收五元就好。而當我把自認為完美無瑕的論文呈給先生時,先生終於給了我讚許,但還是找出了七個錯,其中三個是因為在數學式子中的「變數」慣用斜體,而我卻用了正體。
時至今日,先生依舊拒收我的三十五元。

先生帶我寫論文猶如父親引導幼童寫字一般,手把手,一個字、一個標點地從頭改到尾。先生治學之嚴謹,與對栽培學生之不遺餘力可見一斑,而對於正確引用論文與堅持學術道德的嚴肅態度更將使我受益終生。然而如今政治人物卻用「疑似論文抄襲」一詞攻擊老師,並指控其抄襲之對象乃是自己的學生。對此我感到痛心疾首。

畢業之後,我還是會回學校探望老師,與老師相處日久,老師總是給我「溫而厲,威而不猛」之感。先生是個直腸子的人,為人豪爽、有話直說而不虛假,每每論及台灣學術環境與困境時,總是激情無限。先生總是有許多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但卻總有蚍蜉難以撼樹之感,因而嘆息再三。管老師感嘆道,整個社會總是將高等教育之進退與金錢挹注之多寡畫上等號,好似一但下厚本砸重幣,萬事即可迎刃而解,「給了你五年五百億,排名立刻往前跳三十名,等五年過後經費沒了,又往後退五十名,難道這是好辦法嗎?」「經費當然重要,但除了錢之外的事情亦是關鍵」。對於台灣高教界重虛名而輕實利、就小節而略大謀之現象,先生了然於胸,並且不斷籌思對應之策。然而與其說的一口好話,不若做的一件實事,為此先生有了參與台大校長遴選的念頭。先生從始至終都不認為自己有多大希望,但就算沒有選上,若能透過遴選的過程,在公開並可被大眾檢視的平台之上闡述自己的政見,並且實質上做出一些改變,那亦不枉此行。而如今管老師獲選為台大校長,我替老師開心,更為台灣與其高等教育之未來感到興奮。

我由衷盼望此文能給予讀者一些關於管老師不同面向的了解,以平衡與端正許多憶測與報導。我滿心期待老師上任後大刀闊斧的進行變革,為台灣高教開闢一方沃土。